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配资炒股—配资优选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2025年春,清远长隆森林王国的鹦鹉雨林展区内,一只猴子成功地生下了一只幼崽!
看到健健康康的小猴子之后,整个保育团队都沸腾了起来。
生下小猴子的雌性猴子名叫“二妮”,是2019年来到长隆的,这次是它第三次受孕,前两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功。

幼崽的父亲“大壮”是种群中的优势雄性,凭借健壮的体格和沉稳的性情成为繁殖核心,这对“夫妻”的结合曾让保育团队寄予厚望。
幸好“二妮”最后不负众望,真的生下了一只小猴子。

要知道这种猴子的数量非常少,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有不到250只的样子,非常珍贵。
然而,这份承载着保育团队希望的小猴子刚刚出生不久,危机便接踵而至。
在幼崽出生后的第三个小时,猴群中一只年轻公猴突然发起突袭,趁 “二妮” 短暂休息时猛地抢走了幼崽。

保育人员通过监控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因为这种猴子的社群结构虽为几雄多雌,但雄性间的竞争常波及幼崽。
年轻公猴抢夺幼崽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削弱“大壮”的种群地位。
混乱中,“二妮”虽奋力追赶,却未能及时夺回幼崽,导致嗷嗷待哺的幼猴失去了吮吸母乳的机会。

监控画面显示,被抢走的幼崽在陌生公猴怀中不断挣扎,发出微弱的吱吱声,身体因寒冷和恐惧微微颤抖。
情况紧急,保育团队立即召开临时会议,很快便敲定方案:启动 “人工育幼”预案,强行介入营救幼崽。

经过专业人员的小心引导,被抢夺的幼崽终于在两小时后被安全转移至动物幼儿园的育幼室。
当阚涛接过幼崽时,发现它的体温已经偏低,体重仅198 克,比正常新生幼猴轻了近20克,且口腔黏膜干燥,明显处于脱水状态。

于是工作人员赶紧开始抢救小猴子,他们准备了一个合适的保育箱,里面铺着模拟模拟母猴毛发触感的绒布,顶部的红外灯保持着 35℃的局部温度,还原了幼猴依偎在母猴怀中的温热环境。
持此之外,育幼团队为这只特殊的“宝宝”制定了精细化照料方案:

每4小时喂食一次,一天6顿,喂食时必须使用特制的容器,模拟母猴哺乳时的角度和节奏,避免幼猴呛奶;
每次喂食后要轻轻按摩腹部,帮助消化,这是“二妮”哺乳行为中观察总结的经验。

两周的精心照料换来了显著成效,幼猴的体重稳步增长至229克,活动力明显增强,不仅能自己抓住特制的攀爬绳,还会对着保育员发出清脆的叫声。
这场生命守护战的背后,是长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
那么这只小猴子究竟是什么猴子,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这只在育幼室里茁壮成长的幼猴,属于地球上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黑丛尾猴。
这种被称为“雨林黑毛精灵” 的物种,有着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使其在灵长类家族中独树一帜。
从外貌上看,黑丛尾猴堪称自然界的 “时尚达人”。

它们体长约40-46厘米,尾长35-38厘米,成年雄性体重也仅3.1千克左右,体型袖珍得如同人类新生婴儿。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毛发:头部至肩部的毛发浓密柔软,前额毛发膨起形成独特的“高发际线”。

雄性面颊周围会长出银白色的颊毛,如同络腮胡须一般,与乌黑的头顶形成鲜明对比,而雌性则没有这种特征。
它们的面部结构也十分特殊:鼻孔极度朝向两侧,鼻梁短而扁平,一双琥珀色的眼睛大而有神,警觉时眼神灵动,宛如网络上流行的 “表情包”,这也是它们被称为“魔猴”的原因之一。

更有趣的是,黑丛尾猴的手指结构暗藏玄机,食指和中指之间有特殊的机能中枢,这一特征在整个僧面猴科中都极为罕见,帮助它们能更精准地抓取树枝和食物。
在生活习性上,黑丛尾猴是典型的“树栖隐士”。

它们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云雾林和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密林,最喜欢在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地雨林上层活动,几乎从不下到地面。
作为昼行性动物,黑丛尾猴每天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中午则躲在树荫下休息,群体行动时会通过不同音调的哨音交流,有的哨音尖锐如笛,用于警示危险,有的则低沉绵长,用于召集同伴。

黑丛尾猴的食谱中植物种子占其总食量的66%,远超其他灵长类动物,此外还会食用少量水果和昆虫。
这种特殊的饮食结构造就了它们独特的消化系统,也让其对栖息地植被的完整性要求极高。
在社群生活中,黑丛尾猴展现出复杂的社会行为。

每个种群通常由8-30只个体组成,以一只优势雄性为核心,雌性负责哺育幼崽,年轻雄性则承担警戒任务。
黑丛尾猴的生殖季节集中在雨季,孕期约5个月,每胎通常产1仔,幼体生长缓慢,哺乳期内会紧紧趴在母猴的胸部或腹部,跟随母亲活动。

这种依赖关系会持续6个月以上,人工饲养条件下,黑丛尾猴的寿命可达15年。
黑丛尾猴的分布范围曾覆盖南美洲的广袤雨林,但如今已缩减至几个孤立的“孤岛”。
2008 年,IUCN将其列入红色名录“极危(CR)”级别,这意味着该物种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

到2025年,全球野生种群数量已不足250只,比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还要稀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其习性隐秘,野外调查难度极大,实际数量可能比统计数据更少。
如今全球不足250只的数字依然触目惊心,但清远长隆的喜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希望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雨林中的“黑毛精灵”终将摆脱灭绝的命运,继续在地球上书写它们的生命故事。
参考:中国日报网《清远长隆森林王国喜添新丁 极危物种黑丛尾猴宝宝成功人工育幼》2025-4-13
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